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增强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现根据我院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实践性教学方案。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目的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由知识接受到生活经验的转化。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实践教学原则
1、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教学实践性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2、学生主体原则。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关系。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实效性原则。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实践性教学要使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思想理论素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可操作性原则。保证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其实是方案必须具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指重复实施的可操作、组织的可操作性、评价考核的可操作性。否则,实践课不会收到实效。
五、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以学生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题活动为形式,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广泛参与和体验现实社会生活,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教育,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1、课堂活动2、校园文化活动3、基地教育4、社会实践
六、实践项目及要求
实践项目一
实践主题:
人生与创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实践目的:
能够正确运用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我国高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具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能力。
实践要求:
由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班级进行布置,要求每位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规划材料,在校园展出。任课教师必须出席,并指导学生活动。
相关支撑知识:
当代世界时代特征;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历史地位;高职教育的内涵、现状与趋势。
实践形式:
邀请身边成功就业、创业典型开展“人生策划与成功”论坛,学生进行学生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实践步骤:
1.嘉宾结合自身创业就业实践经验以“面向基层就业,展现精彩人生”为题做事迹报告,由学校思政部组织;
2.学生就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的相关问题提问,嘉宾解答学生提问并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3.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人才素质测评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填写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表;
5.评选学习与职业生涯设计 “规划之星”,召开颁奖会(颁发证书及奖品)予以表彰。
实践结果: 学生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设计方案
实践项目二
实践主题:
祝福你,我的祖国!
实践目的:
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的涵义、基本要求,理解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实践要求:
由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班级进行布置,要求每位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演讲稿或调查报告,在校园展出。任课教师必须出席,并指导学生活动。
相关支撑知识: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实践形式:
开展“祝福你,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基地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实践步骤:
1、开展主题演讲,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先进行组内比赛,再推选出一至两名代表参加班级比赛,最后决出一、二和三等奖,并要求全部学生以“祝福你,我的祖国”为主题撰写3分钟的演讲稿,内容要紧贴爱国主义的主题,主题鲜明,有自己特色。
2、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统一派车,任教老师带队。要求学生参观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份,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3、选出优秀学生作品,利用网络资源,在思政部学生作品展示栏目上登载。
实践结果:学生形成书面形式演讲稿或社会调查报告一份。
实践项目三
实践主题:
追寻职业榜样——“劳模”人生轨迹评议
实践目的:
通过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线的“学劳模、赶先进、比贡献”活动,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价值理念;培育争第一、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新风;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职业观念。
实践要求:
由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班级进行布置,要求每位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在校园展出。任课教师必须出席,并指导学生活动。
相关支撑知识:
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心理调节的一般方法;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实践形式:
开展“追寻职业榜样——劳模人生轨迹”征文、摄影、书画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回顾劳模的成长历程、读书、学习先进人物等过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实践步骤:
1.开展专题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利用举办学习园地、板报,撰写心得体会、印发专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
2.每人为自己寻找、树立一个“职业道德的榜样”,回顾劳模的成长历程,开展“追寻职业榜样——劳模人生轨迹”征文、摄影、书画比赛等活动;
3.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两本书——《致加西亚的信》和于丹《论语》心得,培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神,将“愉快学习、高效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之中;
4.选出优秀的参赛作品,利用网络资源,登载先进事迹和学习交流材料。
实践结果: “成功职业人”劳模评议征文稿。
实践项目四
实践主题:
“成功职业人”——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
实践目的:
能够在校园道德生活、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与行,使德行成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体,提高德行规范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
实践要求:
由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班级进行布置,要求每位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不同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图,在校园展出。任课教师必须出席,并指导学生活动。
相关支撑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实践形式:
以职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作为基础,开展角色责任与角色情感设计。
实践步骤:
1.以“反思自己承担的责任”为题,在班级开展男女生对抗赛,请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自己在当前的生活中,自己应该独自承担的责任,以及本该由自己承担却没有承担的责任;
2.全班探讨:有些责任本该自己承担,现在却由他人替自己承担,这会产生哪些后果;
3.将学生分成小组,假设他们在企业中有不同的职业岗位分层,不同职业岗位角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有不同的角色责任和角色情感,探讨在多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
4.提供角色任务表,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根据角色的责任填写角色的任务和角色情感体验。
实践结果:不同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图。
实践项目五
实践主题:
模拟法庭——《劳动合同法》案件审理
实践目的:
能够初步学会并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实践要求:
由任课教师在所任教班级进行布置,要求每位同学以书面形式写出调查报告或课后总结,在校园展出。任课教师必须出席,并指导学生活动。
相关支撑知识:
合同法的基本内容;民事诉讼程序。
实践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对新《劳动合同法》案例开庭审理进行模拟实践。
实践步骤:
1.模拟法庭活动的准备,包括案例准备、角色准备、道具准备、法律文书准备、其它准备等;
2.教师简要讲述法庭的布置、法庭中各人员的位置、法庭审判的基本过程,然后宣布进入模拟法庭;
3.庭前准备;
4.开庭审理;
5.法庭调查,包括诉辩阶段、质证阶段、问答阶段、认证及总结阶段;
6.法庭辩论;
7.法庭调解;
8.评议、宣判;
9专家点评和教师综合评价。
实践结果:一套完整的案卷材料。
- 上一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 下一篇: 积极响应学院教学改革,努力实践行动导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