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每个人都承受来自社会、事业、生活的巨大心理压力,很容易引起情绪失衡和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和疾病。为此,医学心理学家关于情绪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本文综述有关最新进展,目的是进一步帮助提高个人的心理自卫(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良好健全的情绪,学会自我心理疏导,适应社会发展,保障心身健康。
1.不良情绪与身体健康
1.1 不健全的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是人们正常行为的一方面,而且有其积极的功能。但在人们谈到情绪行为时,总是认为它害多利少,而且常把所有的行为适应困难都归咎于情绪的作用。部分心理学书上甚至将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统称“情绪不良适应”。我国也有所谓“闹情绪”的说法。这些说法所指的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强烈的情绪反应;其二,迁延持久性情绪反应。据估计,平时到医院门诊者中,几乎有一半是完全或部分属于迁延持久性情绪反应引起的疾病。但由于这些病人长期陷于某种情绪状态下,所以对那种紧张的心情已经习以为常了,并无特别的感觉。可是,他们的生理反应却依然在不断地持续。这时,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些症状上,而忽视症状与情绪的关系。
1.2 不健全的情绪反应形式
1.2.1 概化 刺激的概化作用是由某一种刺激引起某种反应后,当出现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可引起这种反应的效应。这个现象原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但在引起情绪反应方面更为显著。如儿童被狗咬过,他就会对所有的狗产生恐惧反应。此种形式在恐怖症中出现较多。
1.2.2 扩散 指引起情绪反应刺激的一部分,也可能引起全部的反应。如有的儿童在公园里被恶犬追逐过以后,他不但会怕狗,而且可能连被狗追过的地方——公园也不敢去了。公园只是受惊情境的一部分,但恐惧的反应可由真正具有危险的刺激扩散到情境中无害的部分。
1.2.3 象征 带有某些刺激性色彩的象征性事物,也可具有引起情绪反应的作用。人们常利用符号代表某个事物或情境,例如,红十字代替医院、骷髅代表危险等。可是到我们运用了这些符号后,它们便会代替其所象征的事物而引起情绪反应。正是由于概化、扩散、象征等的作用,使得环境中可对人们引起刺激的事物大量增加。
1.3 消极、不愉快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凡是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都可引起否定的态度,并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体验。这类情绪包括愤怒、憎恨、悲愁、焦虑、恐惧、苦闷、不安、沮丧、忧伤、嫉妒、耻辱、痛苦、不满等。这些都是与消极情绪状态密切联系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消极情绪是一种对人体心理的不良的紧张状态,往往会因过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内分泌腺而损害人的健康。这种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机体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必要反应,它能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为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而斗争。但另一方面,这种情绪的产生又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使人体失去心身平衡,从而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 上一篇: 学会每天问自己十个问题
- 下一篇: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